在金碧輝煌的展銷會背後, 造就了一大批海外物業追隨者。香港物業市場生意競爭大風險高,速銷手法賺錢一條龍, 已成為商業社會賺錢的工具與法門。 投資物業,尤其是海外市場有很多不透明的因素,要站在客觀的立場宏觀,千萬別做無知的朝聖者。
全世界的新盤或樓花, 發展商有大有小, 若果是樓花發售,也代表了建築商需要先集資後起樓。 不是大型建築商的產物, 往往建築質素更參差不齊, 這對真金白銀付出的投資者, 將會是汲汲可危。由敲定購入至成交, 即使僥倖當中沒有太多變化最終可以順利收樓,但收貨才發現不對版的也大有人在。
鑑於愈來愈多港人在港無法置業, 高地價、高樓價、 高昂印花稅等,讓大多上班一簇喘不過氣來, 隨之萌生購買海外物業的念頭, 這些都是香港高樓價所造就的產物與畸型樓市現象。
關於海外物業,地監局已公布2017年首11個月共收到11宗有關購買境外物業的投訴, 相信這只足事實的冰山一角, 真正苦主也並不止這些個案。而2016年地監局共接獲22宗有關購買境外物業的投訴,2017年首11個月接獲11宗投訴,有9宗涉及「爛尾」樓,其中8宗與英國物業有關。
購買海外樓花實在風險重重, 消費者看不到實物, 只憑一個很好的願景購買, 促銷方式不外乎未來基建發展、 金融中心高質租客及未來地鐵新出口等吸引物業投資者的眼球。包裝美化天衣無縫需要付出代價,當業主興高采烈拿鎖匙之時,馬上 Loss 20% 比比皆是。
本想想輸多贏少買個教訓,但天公總會在你不如意 死去活來時多踏兩腳,令事情變得更糟更複雜。 後悔太晚想走貨也走不了, 供多於求的定律下, 即使等到買家出價,也可能比心目中的價錢低出很多。 發展商在未交樓前再推新貨;入伙後市場上選擇木五花八門, 而租客就變成皇上皇,太多選擇下也會把要求抬高,把租金壓低至業主不可接受也向現實低頭的地步 。
這邊廂本想置業的當地租客, 在低租金高樓價的誘因下, 便會打消原本置業念頭再繼續租樓; 那邊廂發展商大多都是有貨囤積, 有些樓盤開盤幾年也有貨積存。區內和周邊有不少建築地盤動工中,當然這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, 也得視乎不同國家不同地域而有所差異。這些都是前人吃了虧後的經驗之談公開分享, 作為投資者最好不要盡信樓盤表面資料和名人效應, 應以理性分析資訊不要照單全收, 確切了解市場新盤、樓花或二手樓真正面目, 才是精明投資者避開投資陷阱的竅門。
又一層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