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月25日星期四

「資產配置」 與 「人生自由」

「高學歷」不等於資產豐厚, 擁有資產才是致勝法門, 只有手持物業才有機會利用加按套現。對於早期已經置業的投資者, 實在非常慶幸, 他們可以享受資產增值的成果, 在物業上升時進行加按, 再用銀行的錢變成自己的財富。

現世代的人絕不能套用上一輩的思維行事, 人類財富每5年翻轉一次, 與時並進接受新事物,重新部署摒棄過往投資理財的觀念, 再出發注入新能量提升自我。 人的固有思維若果無法突破,往往就成為踏上另一高峰的絆腳石, 總是回顧從前的樓價, 渴望等待再一次下跌的時機, 有些人是等到卻不去行動, 而有些人花盡一生精力也等不到;等待是一種風險, 以致永遠不能夠置業再置業。

朋友當中有說是現金才是王道, 這也許是一種逃避, 相信沒有人手持現金可以創造財富 。有人說買樓是用來自己享受;也有人的說自己不愛賺錢, 只想平平淡淡沒有壓力地過活,「現實」往往非常殘酷, 當你或家人生病時, 無數壓力排山倒海令人製造負面情緒; 醫療開支是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;薪金收入追趕不上樓價要租樓更是百上加斤。

什麼是「足夠」? 「足夠」包括心靈擁有與物質 擁有,其實也很難用金錢數字去衡量。 很多人心目中想的足夠, 無謂再去爭取更高思維層次, 事實往往是相反, 當你極度倒霉的時候, 便會猛然醒覺從前一切都是錯誤的觀念。

「足夠」包括財富自由、 時間自由及心靈自由, 這人生三大自由並不是人人擁有。「足夠」不單是有錢, 也要有時間、有健康的體魄去陪伴你所愛的人,去享受生活所帶來的喜悅,自己想做什麼便做什麼, 不看餐牌上的價錢點菜 ,想買什麼便買什麼。

我們細心觀察週邊的人, 便不難察覺沒有物業的人財富遠遠拋離持有物業者。 全世界財富已在反轉,太多資金在物業市場上遊走, 資金追逐資產定律下,長遠樓價向上在所必然。

聰明的人會利用最少的錢,創造最大的資產價值。工作只會為我們帶來固定收入, 不會帶來長期現金流 。 即使是你做得死去活來, 積勞成疾甚至患上末期癌病, 企業老闆也不會照顧你的下半生, 想想自己該為誰工作, 怎樣令到自己停下來也有源源不斷的收入 。觀察走在你前面的人為什麼成功,如何走在衆人前面就得靠自己的腦袋。若果薪酬上升幅度遠遠拋離資產價值上升的步伐,那麼單靠一輩子打工又怎能維持優質生活, 又如何實現人生三大自由?唯有思維改變打破固有框框, 才能夠衝破常規界限,進入另一個思維層次。

所有投資工具當中,買樓就是最單純簡單的操作, 但是千萬要加倍小心, 要對自己的决定負責任 ,錯買錯賣也會造成雙重損失, 不同投資行為最終可能得到兩個完全反面的結果。



又一層

2018年1月21日星期日

港樓瘋癲海外衝

在金碧輝煌的展銷會背後, 造就了一大批海外物業追隨者。香港物業市場生意競爭大風險高,速銷手法賺錢一條龍, 已成為商業社會賺錢的工具與法門。 投資物業,尤其是海外市場有很多不透明的因素,要站在客觀的立場宏觀,千萬別做無知的朝聖者。

全世界的新盤或樓花, 發展商有大有小, 若果是樓花發售,也代表了建築商需要先集資後起樓。 不是大型建築商的產物, 往往建築質素更參差不齊, 這對真金白銀付出的投資者, 將會是汲汲可危。由敲定購入至成交, 即使僥倖當中沒有太多變化最終可以順利收樓,但收貨才發現不對版的也大有人在。

鑑於愈來愈多港人在港無法置業, 高地價、高樓價、 高昂印花稅等,讓大多上班一簇喘不過氣來, 隨之萌生購買海外物業的念頭, 這些都是香港高樓價所造就的產物與畸型樓市現象。

關於海外物業,地監局已公布2017年首11個月共收到11宗有關購買境外物業的投訴, 相信這只足事實的冰山一角, 真正苦主也並不止這些個案。而2016年地監局共接獲22宗有關購買境外物業的投訴,2017年首11個月接獲11宗投訴,有9宗涉及「爛尾」樓,其中8宗與英國物業有關。

購買海外樓花實在風險重重, 消費者看不到實物, 只憑一個很好的願景購買, 促銷方式不外乎未來基建發展、 金融中心高質租客及未來地鐵新出口等吸引物業投資者的眼球。包裝美化天衣無縫需要付出代價,當業主興高采烈拿鎖匙之時,馬上 Loss 20% 比比皆是。

本想想輸多贏少買個教訓,但天公總會在你不如意 死去活來時多踏兩腳,令事情變得更糟更複雜。 後悔太晚想走貨也走不了, 供多於求的定律下, 即使等到買家出價,也可能比心目中的價錢低出很多。 發展商在未交樓前再推新貨;入伙後市場上選擇木五花八門, 而租客就變成皇上皇,太多選擇下也會把要求抬高,把租金壓低至業主不可接受也向現實低頭的地步 。

這邊廂本想置業的當地租客, 在低租金高樓價的誘因下, 便會打消原本置業念頭再繼續租樓; 那邊廂發展商大多都是有貨囤積, 有些樓盤開盤幾年也有貨積存。區內和周邊有不少建築地盤動工中,當然這些情況不能一概而論, 也得視乎不同國家不同地域而有所差異。這些都是前人吃了虧後的經驗之談公開分享, 作為投資者最好不要盡信樓盤表面資料和名人效應, 應以理性分析資訊不要照單全收, 確切了解市場新盤、樓花或二手樓真正面目, 才是精明投資者避開投資陷阱的竅門。


又一層